2007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南美洲小瑞士Bariloche

南美洲小瑞士之稱的巴麗羅切Bariloche

絕對位置: 南緯41度08'00 西經71度17'00
相對位置: 位於阿根廷中部黑河省湖區的南部



巴麗羅切Bariloche
全名San Carlos de Bariloche
他的地理位置是在阿根廷中部黑河省湖區的南部的 Nahuel Huapi 湖畔,離布宜諾斯艾利斯 約 1,590 公里,位處海拔 770米,靠近近智利 Puerto Montt港。
七湖三河會流,臨近又有高山環繞,風光明媚.春夏為國際度假勝地,秋冬是滑雪的好地方,有很多的歐美遊客及移民,冬季積雪很厚,所以建築風格跟歐洲很像,都採取尖頂式建築.也有相當多的原木屋.臨湖河而建相當有味道.
巴里羅切位於阿根廷黑河(Rio Negro)省境內,位處於安地斯山脈及那威瓦皮(Nahuel Huapi)湖旁,因為擁有天然的湖光山色,且隨著季節轉換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因而成為南美著名的觀光勝地,在阿根廷,到巴里羅切畢業旅行是每個中學生的例行功課。
巴里羅切的全名為「聖‧卡羅斯‧迪‧巴里羅切」(San Carlos de Bariloche),很長且很繞口,不是阿根廷人太無聊,而是其來有自的,首先「Bariloche」一詞來自當地原住民語:意指「在山另外一邊的人」。而在1895年,一位來自智利的德裔商人Ramos Generales de Don Carlos Wiederhold來此開設貿易站,並將其店命名為「Don Carlos de Bariloche」,當他的智利貿易夥伴要寫信給他時,總是將他的名字誤寫為San Carlos de Bariloche,而隨著店裡的生意日益鼎盛,這個名稱也日漸遠播,1905年當該城市正式成立時便以此為市名。
巴里羅切位於安地斯山脈及那威瓦皮湖旁,附近的大教堂山(Cerro Catedral)是南美洲著名的滑雪聖地,尤其是對於境內並不下雪的巴西人而言,這裡更是前來賞雪的不二選擇,曾經當地有份雜誌刊出「巴里羅切-另一個巴西」,你就可以想像巴西人對它的熱愛程度,近年來巴西經濟快速成長,巴西有錢人口袋也麥克麥克,當他們來到原是一比一,現跌到一比三的阿根廷時,簡直是購物旅遊及消費天堂。
資料來源
巴麗羅切~Bariloche (一) http://tw.myblog.yahoo.com/jw!mtbxfimGGQUxWqLHgkIK/article?mid=1269&pk=Bariloche
阿根廷之巴里羅切Bariloche(小瑞士)01 http://tw.myblog.yahoo.com/jw!HdB5AHCCGRAjxF5AESrqQvtreG8lWdBI/article?mid=973&pk=Bariloche

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羅斯基勒大教堂

羅斯基勒大教堂Roskilde Domkirke

絕對位置:緯度 北緯55度38'34 經度 東經12度04'48
相對位置:位於FolkePark的西南方



羅斯基勒大教堂,位於丹麥東部西蘭島的羅斯基勒市,是第一座用磚建造的哥德式教堂。教堂建於12世紀到13世紀,融合了哥德式和羅馬式的建築風格。大教堂的兩座尖塔在城市的天際中十分顯眼。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


傳說最早的教堂是木質的。根據歷史學家不萊梅的亞當(Adam of Bremen)記載,在這裡的第一座教堂由國王藍芽哈羅德(Harold Bluetooth)所建,他死於985年左右,「被葬在羅斯基勒城,他自己為紀念聖三一所建的教堂內。」但哈羅德所建的教堂的遺跡從來就沒有找到過。
在11世紀,國王卡努特(King Kanute)的姐妹厄斯特裡德(Estrid)用石造的教堂代替了木造的。1080年左右,斯文德·諾德曼德(Svend Nordmand)建造了一座新教堂。這座教堂有三個中殿,在西面有一座高塔。在北面有一個有三個側廳的建築,是一個石造的修道院,牧師住在其中。就像在這個城市裡的早期的教堂一樣,教堂和修道院都是用石灰華造的,在羅斯基勒地區有很多石灰華供開採。
燒磚的技術在12世紀中葉被傳入丹麥。最早的磚造大型教堂是索勒大教堂(Soro Abbey Church)和位於靈斯泰茲(Ringsted)的聖本特教堂(Saint Bendt's Church)。後來羅斯基勒大教堂也被重建,主要建築計劃是這樣的:兩層高,在高壇後有走廊,在高壇的兩側有尖塔,和寬大有三個中殿的十字形翼部。大教堂在13世紀完工,主體建築大約在1280年完工。大約用去了3萬塊磚。
羅斯基勒大教堂是丹麥皇室死後埋葬的地方。在1536年宗教改革以後,所有死去的丹麥國王的墳墓都可以被找到。大教堂中有一些重要的中世紀皇家墳墓。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D%97%E6%96%AF%E5%9F%BA%E5%8B%92%E5%A4%A7%E6%95%99%E5%A0%82&variant=zh-tw

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

寶萊塢Bollywood

絕對位置: 緯度 北緯28度38'06經度 東經77度04'11

相對位置: 位於District Park的西方


寶萊塢是位於印度孟買的廣受歡迎的電影工業基地的別名。儘管有些純粹主義者對這個名字十分不滿,看上去「寶萊塢」還是會被繼續沿用下去,甚至在《牛津英語詞典》中也已經有了自己的條目。
寶萊塢也被稱作是「印地語的影院」,其實烏爾都語詩歌在這裡也相當常見,同時英語的對白和歌曲所占的成分也正在逐年增加。不少影片中的對白中都有英語單詞短語,甚至整個句子。一些電影還被製成兩種或三種語言的版本(使用不同語言的字幕,或者不同的音軌)。
寶萊塢和印度其它幾個主要影視基地(泰米爾語 - Kollywood,泰盧固語,孟加拉語——Tollywoord,坎拿達語和馬拉亞拉姆語等)構成了印度的龐大電影業,每年出產的電影數量和售出的電影票數量居全世界第一。寶萊塢對印度以至整個印度次大陸,中東以及非洲和東南亞的一部分的流行文化都有重要的影響,並通過南亞的移民輸出傳播到整個世界。
寶萊塢的電影通常是音樂片。幾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場面。印度的觀眾期望他們的花費物有所值,影片的表演者通常被稱作「paisa vasool」,即「錢之所值」的意思。歌唱和舞蹈、三角戀愛、喜劇再加上超膽俠的驚險場面——一起混和在一部三個小時長的,包含一次幕間休息的,華麗鋪張的表演之中。這些影片稱作「masala」電影,以印地語代表混和香料的「masala」一詞命名。如「masala」香料一樣,這些電影實來是各種東西的混和體。
影片的情節多是通俗鬧劇,裡面有很多些公式化的成分,比如命運不佳的情侶,憤怒的父母親,腐敗的官員,綁匪,心懷陰謀的惡人,淪落風塵的善良女子,失散已久的親人和被命運分開的兄弟姐妹,戲劇性的命運轉折,還有方便的巧合。
當然也有些影片有著多些的藝術追求和複雜些的劇情(比如Satyajit Ray、Mrinal Sen、Guru Dutt、Shyam Benegal、Hrishikesh Mukherjee和Gulzar等人的電影),但這些電影往往在票房不敵口味更大眾化的電影。然而,寶萊塢正在轉變。目前的電影正逐漸的朝著打破或諷刺顛覆陳規的方向發展。觀眾中有重要的一部分是年輕的受過教育的城市人,他們希望看到不同的印度電影。
應該指出的是,符合大眾口味的電影中也有不少是有價值的,或者作為精雕細琢的娛樂片,或者以其自身的方式有著藝術上的成就。寶萊塢電影的任何一個影迷都能夠列出一系列超過普通masala電影的影片來。
寶萊塢歌舞電影音樂在這裡被稱作filmi。(來自印地語,意為「電影的」)。
很多演員,尤其是如今的演員,都是很好的舞蹈家,但卻很少有演員同時是歌手的。於是影片中的歌曲通常由專業的歌手根據演員的唇形單獨錄製。
錄音歌手會出現在片頭的顯著位置,並且有著自己的支持者。這些歌迷會去觀看沒有什麼出色之處的影片,只為聽到他們喜愛的歌手的歌聲。電影音樂的作曲者,即音樂總監,也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們的歌曲往往可以決定一個電影的成敗。
寶萊塢電影中的舞蹈,尤其是早期的那些,主要是根據印度舞蹈編排的:古典風格的舞蹈,歷史上印度北部舞女(tawaif)的舞蹈或者民族舞蹈。在當代電影里,印度舞蹈的元素開始和西方舞蹈風格(如MTV和百老匯音樂劇中的)相融合,不過純粹的西方流行和印度古典舞蹈接連出現在同一部電影中的情景也不在少數。通常男女主角分別與同性的伴舞一同表演。而男女主角的雙人舞則都在美麗的自然風光中或者雄偉的建築里進行。這種場景被稱作「圖畫化」。而瑞士是這種場景的一個熱門外景地——主要因為阿爾卑斯山谷的風貌令人想起克什米爾。雖然被很多人認為是印度最美麗的地區,克什米爾從相當長時間之前開始就由於暴力衝突而成了禁區。
歌曲的歌詞以不同方式聯繫著電影中的情節。一些時候,歌曲被加進了劇情當中,這樣演員就有演唱的理由;另外一些時候,歌曲是演員思想的一種外化,或者預示著接下來要發生的事件——這種事件通常是兩個角色墜入愛河。
對白和歌詞電影對白和歌曲的歌詞通常由不同的人寫成。對白通常使用印地語,詩歌部分使用烏爾都語。現在的主流影片更加入了很多的英語成分。這些通常感情誇張富戲劇性的對白中,大量被提及的是神、家庭、母親和自我犧牲。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F%B6%E8%90%8A%E5%A1%A2&variant=zh-tw

圖片來源 奇摩圖片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blog?ei=UTF-8&p=%E5%AF%B6%E8%90%8A%E5%A1%A2&fr=yfp&fr2=tab-news

2007年10月2日 星期二

華沙舊城(Stare Miasto)

華沙舊城(Stare Miasto)

絕對位置:緯度 52°11'16.30"北 經度 18°13'26.48"東

相對位置:Stare Miasto位於konin的西南邊

華沙(Warsaw),波蘭的首都,二次大戰70多萬人民靈魂的飄遊處,從廢墟中重新站起的城市。

雖然華沙的歷史可以遠溯到中古世紀,但今日所見到的舊城(Stare Miasto)卻是在二次大戰浩劫後仿照舊貌重建的,現在除了雕刻在牆上的紀念碑文和偶而可見放在街角的黃色花束外,已經嗅不到悲劇的餘味,而從13世紀起就是生活重心的舊市集廣場(Old market square)至今仍是最美麗的一角,四周建構著不同風貌卻又格調一致的百年建築物,包圍出一片熱鬧的市集廣場,夏季露天的啤酒bar,色彩鮮艷的大傘下坐著不同膚色的遊客,出租的馬車和穿著古董禮服的車伕來回穿梭,風光一覽無遺。


充滿陽剛味的華沙卻有一個非常浪漫的市徽─「美人魚」,傳說曾有一位名為Wars的漁夫在華沙維斯瓦河邊捕到一條美人魚,由於美人魚非常迷人,漁夫就把她帶回家,經過一段時間後,漁夫答應美人魚的請求讓她重歸水世界。沒想到之後維斯瓦河兩岸越來越多人至此定居,逐漸形成一個繁榮的區域,漁夫Wars也娶了名為Zawa的美麗太太,兩夫妻的名字合起來就是波蘭文的華沙Warszawa。
華沙是目前波蘭最大城市,擁有170萬人口,同時是波蘭的政經文教樞紐。華沙在戰爭後浴火重生,以快速重建證明其民族性的生命力和韌性,不論城市景觀或內在精神的表現,華沙呈現的是新與舊、東與西的融合。

波蘭的首都華沙(Warsaw)建立于西元13世紀,位于歐洲北部平原心臟地帶,地勢為維斯圖拉河岸邊水土豐饒的斜坡地,沿克拉科夫下游的城市橫跨維斯圖拉河兩岸。歷史上一直是波蘭的政治、行政中心,現為國家首都和主要省會城市。

1280年馬佐瓦亞公爵建立華沙,修建城堡以控制維斯圖拉河渡口,這是華沙城開始發展的標誌。1344年華沙成為馬佐瓦亞公國首都。15世紀,歷任公爵在華沙修建了自己的住宅,隨著城市功能的迅速完善,華沙的政治地位也越發顯赫。1596年,波蘭王城從克拉科夫遷移至華沙古城,從此華沙成為波蘭的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大興土木,華沙即刻興盛起來。1656和1702年華沙兩次被瑞典人摧毀,又兩度重建。18世紀末華沙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

資料出處:遊波蘭/首都華沙(Warsaw)新、舊城各有風情 作者Luka http://tw.myblog.yahoo.com/jw!9qMe3hWTQkUwhhDmVULUB9MV/article?mid=10&pk=warsaw
圖片一http://picasaweb.google.com.tw/daren0/WarsawOldTownResize/photo#5084972218266083666
圖片二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daren0/WarsawOldTownResize/photo#5085068623102010050